SCIENCE ADVANCES丨長期社會隔離可能影響社會性行為
長期社會隔離與抑郁、焦慮和攻擊性行為有關。研究表明,社會隔離的影響因性別而異。性別二型性不僅存在于大腦解剖學和神經系統**中,也存在于社交行為中。然而,急性社會隔離后造成突觸和神經環路水平上的神經活動的性別差異仍然未知。過去文獻指出,中縫背核中的多巴胺能神經元


2022年10月14日,首爾國立大學生物科學學院Bong-Kiun Kaang課題組在SCIENCE ADVANCES發文揭示了


首先,課題組研究了24小時的社會隔離是否對雄性和雌性小鼠的社會性行為有不同的影響。三箱社交和電生理結果結果顯示:社交隔離后的雄性小鼠而非雌性小鼠對陌生鼠的探索時間顯著增加;其




為了研究隔離過程中活躍的


神經元。

隨后,課題組以順行示蹤和逆行示蹤發現



為了探究24小時的社會隔離是否真的會促進多巴胺的釋放。課題組使用GRABDA記錄了NAcsh中體內多巴胺的釋放,結果顯示:社交隔離后的雄性小鼠進行社會互動時GRABDA熒光顯著增加,即多巴胺釋放增加。而社交隔離組和群體飼養的雌性小鼠的中多巴胺的釋放量沒有差異。

為了研究向




總的來說,本文主要通過電生理結合行為學測試,發現在24小時的社會隔離期間,和中激活的神經元亞群是雄性小鼠(而非雌性小鼠)社交隔離誘導社交能力增加的基礎;通過化學遺傳學和光遺傳學抑制-回路可以抑制這種異常的社交能力;此外,

文章來源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o7527